• pc端幻灯1
  • pc首页幻灯3
  • pc首页幻灯2

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        

0896-98589990
工程案例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工程案例

【天平护企】千万元工程款纠纷破局记

发布时间:2025-09-07 22:00:58
分享到:

  “没想到这么复杂的案子能通过调解解决,感谢法官们的耐心沟通,你们不仅懂法律,更懂企业的难处!”近日,屯溪区法院的红色青年法庭会议室中,某建设公司与某产业公司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,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。这起标的额超千万、争议重重案件得以平和化解,背后是法庭庭长带头攻坚、法官团队凝心聚力的担当与付出。

  案件立案之初,就显露出“硬骨头”的特质:原告主张支付千万元工程进度款及逾期付款违约金,被告则提出“工程未最终结算”“存在质量问题”等抗辩。如果按照常规程序启动司法鉴定,不仅双方需承担高额费用,案件审理周期也将大幅延长——对于正急需、谋求发展的两家企业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
  作为建设工程案件的专业审判团队,庭长第一时间组织召开案件研讨会,并指出:“建设工程案件要算好‘三本账’——法律账要清、企业账要实、发展账要长远。调解是最优解,但必须找准双方的利益平衡点。”为了彻底厘清案件核心症结,庭长与承办法官加班加点,及时梳理出争议焦点,并组织初次调解。

  调解过程远比预想中艰难。首次调解中,双方情绪对立:原告坚持“先付款再谈结算”,被告则强调“先整改再议付款”,沟通一度陷入僵局。承办法官见状主动打破沉默,从“红色法庭服务营商环境”的初心出发,结合类似案例向双方释明:“鉴定看似‘走程序’,但企业要承担的不仅是费用,还有错过项目回款、延误经营的风险。咱们坐在这里,是为了找到‘双赢’的出路,不是争‘谁对谁错’。”

  随后,法官团队再次组织双方调解,采取“分步化解、靶向沟通”策略:庭长负责对接建设公司,详细解释造价鉴定的法定流程,引导其理性看待质量整改的合理诉求;承办法官则与产业公司沟通,分析逾期付款面临的法律风险。通过“面对面”到“背对背”、从“一次性付清”到“分期支付+同步整改”的多次方案调整,双方分歧逐步缩小。最终,在法庭不懈的努力下,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逐渐求同存异,达成调解协议,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纠纷终于高效化解。

  这起千万元工程款纠纷的快速化解,是红色青年法庭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的一个生动缩影。面对标的额高、争议大的建设工程案件,法庭团队以“啃硬骨头”的决心、“解题破难”的匠心,在依法办案与服务企业发展间找准平衡,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同时,也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注入了司法暖流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